损失函数定义了机器学习的目标,是构建机器学习结构十分重要的一环。通常,损失函数包含数据损失(data loss)和正则化损失(regularization loss),前者约束评分函数预测的结果要和真实结果尽可能相近,后者约束的是评分函数的参数要尽可能简单,避免过复杂的模型。对于不同的任务(分类、回归等),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损失函数,当然使用最多的损失函数就只有常见的几种,下面分别介绍。
数据损失
适用于分类的损失函数
对于一个N类的分类任务,对于每一个输入的样本,评分函数都会输出一个N维的向量,这个向量表明了该样本对应于某个类的得分(向量的第一个值表明该样本属于第一类的得分,第n个值表明该样本属于第n类的得分),得分最高的那个类别就是电脑预测的类别结果。
在训练的时候,我们还有每个样本真实的类别数据,通过比较电脑预测的结果和真实结果的差异,我们就能知道电脑预测的好坏,损失函数就是用来做比较差异这件事情的,所以损失函数会以电脑的预测结果和真实的类别结果为输入,输出一个实数值。
用数学语言总结一下,对于N类的分类任务,对于样本$x_i$,电脑预测的结果,回忆一下上一篇blog,就是评分函数输出的结果:
$$s_j = f(x_i,W)_j$$
函数f会输出一个N维的得分向量,$f(x_i,W)_j$表示这个向量的第j个元素,即这个样本属于第j类的得分。假设这个样本的真实的类别是$y_i$,那么损失函数是所有样本的损失的平均:
$$L = \frac{1}{N}\sum_{i=0}^N l_i(f(x_i,W),y_i)$$
Multi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oss
多类支持向量机损失函数是这样一个损失函数:它希望正确类别的得分比其他类别的得分高于某个固定的值$\Delta$,通常可以将$\Delta$设为1。于是,第i个样本的SVM损失值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:
$$L_i=\sum_{j\neq{y_i}} max(0, s_j - s_{y_i} + \Delta)$$
其中$s_j$是预测的第j类的得分,$y_i$是样本$x_i$的真实类别, $s_{y_i}$是在真实类别上的得分。注意到这里求和的不包括真实类别的那一项,而是将其它类别的得分与真实类别的得分相减,看是否大于固定值$\Delta$,如果大于的话就累加到loss里去,如果小于的话损失就置为0(说明其他类别的得分都小于真实类别的得分)。
下面是在caffe2中的实现代码,关于如何在caffe2中添加自定义层可以参考这里。template <>
bool SVMLossL1Op<float, CPUContext>::RunOnDevice() {
// (1) 设置输入输出
auto& X = Input(0);
const float* Xdata = X.data<float>();
auto& labels = Input(1);
const int* labels_data = labels.data<int>();
auto* Y = Output(0);
const auto canonical_axis = X.canonical_axis_index(axis_);
const int N = X.size_to_dim(canonical_axis);
const int D = X.size_from_dim(canonical_axis);
Y->Resize(N);
float* Ydata = Y->mutable_data<float>();
// (2)获取真实标签所对应的得分
if (correct_class_score_.size() != N) {
correct_class_score_.Resize(N);
}
float* correct_class_score_data = correct_class_score_.mutable_data<float>();
math::Select<float, CPUContext>(N, D, Xdata, labels_data,
correct_class_score_data, &context_);
// (3) 计算每一个样本的svm损失
// sum(max(0, result X - correct_class_score(X) + 1))
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
Ydata[i] = 0.0;
for (int j = 0; j < D; ++j) {
if (j != labels_data[i]) {
// sum wrong class margin
Ydata[i] += std::max<float>(
0.0, Xdata[i * D + j] - correct_class_score_data[i] + 1);
}
}
}
return true;
}
(1) 设置输入和输出。Loss函数有两个输入,一个是评分函数预测的每类的得分,假设共有D类,那么X应该是一个D维的向量,但是通常我们会设置一个batch的数据过网络,假设有N个数据一起过网络,那么X就是$N \times D$维。labels是N个数据真实的标签,是一个N维的变量。Loss函数只有一个输出,是一个N维的向量。
(2)获取真实标签所对应的得分。这里对应的是$s_{y_i}$
- (3) 计算每一个样本的svm损失。
多类支持向量机损失函数有一些变种,比如,为了让损失函数便于求导,求和时可以加上平方:
$$L_i=\sum_{j\neq{y_i}} max(0, s_j - s_{y_i} + \Delta)^2$$
Cross-Entropy loss
在理解交叉熵损失函数之前,首先看一下Softmax操作。回想一下SVM loss,它的输入是一个N维的评分向量(N表示总类别数),这里的评分是在实数域上的,也就是说可以是任意的实数。而Softmax操作可以将这N个数归一化到[0,1]之间,并且使这N个数之和为1。这种方式实际上模拟了类别的概率分布,是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样本属于不同类别的概率(但是实际上这些值并不是真实的概率,也就是说,他们之间的相对大小是有意义的,但是绝对值是无意义的)。交叉熵损失函数可以在Softmax的基础之上定义:
$$L_i=-log(\frac{e^{f_{y_i}}}{\sum_j{e^{f_{y_j}}}})$$
其中log里面的这部分:
$$\frac{e^{f_{y_i}}}{\sum_j{e^{f_{y_j}}}}$$
就是Softmax操作。可见交叉熵就是对Softmax的结果做log然后取相反数。
交叉熵为什么这么定义,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。
首先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,在信息论中,两个分布p和q的交叉熵由下式定义:
$$H(p,q) = -\sum_{x}p(x)log(q(x))$$
回到交叉熵损失函数,假设p(x)是数据的真实分布,q(x)是电脑预测的分布,那么交叉熵损失函数就是希望这两个分布的交叉熵尽可能小。注意到,在交叉熵损失函数里并没有出现q(x),那是因为对于样本$x_i$,p(x) = [0, …, 1, …, 0],实际上已经隐含在式子中了(只出现了正确类别的那项,因为只有这项p(x)为1)。
另外,p和q的交叉熵还可以表示为p的熵加上p、q之间的KL距离(Kullback-Leibler divergence):
$$H(p,q) = H(p) + D_{KL}(p||q)$$
因为 H(p)为0,那么交叉熵实际上等于p和q之间的KL距离,这个距离表示的是两个分布之间的距离。
总结一下,交叉熵损失函数希望的是实际分布p和预测分布q能够尽可能地接近。
从另一个角度,概率论的角度看,有:
$$P(y_i|x_i;W)=\frac{e^{f_{y_i}}}{\sum_j{e^{f_{y_j}}}}$$
上式表示的是给定样本$x_i$和参数集合W,这个样本是真实类别$y_i$的概率。因此从概率的角度看,最小化正确类别的负的log似然,可以认为是在做极大似然估计(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, MLE)。
首先来看Softmax函数在caffe2中的实现(有删减):// (1)
void SoftmaxCPU(
CPUContext& context,
const int N,
const int D,
const float* Xdata,
float* Ydata,
float* scale,
const float* sum_multiplier,
float* rowmax) {
math::RowwiseMax<float, CPUContext>(N, D, Xdata, rowmax, &context);
// Put the intermediate result X - max(X) into Y
context.template Copy<float, CPUContext, CPUContext>(N * D, Xdata, Ydata);
// (2) Subtract the max (for nomuerical reasons)
math::Gemm<float, CPUContext>(
CblasNoTrans,
CblasNoTrans,
N,
D,
1,
-1,
rowmax,
sum_multiplier,
1,
Ydata,
&context);
// (3) Exponentiation
math::Exp<float, CPUContext>(N * D, Ydata, Ydata, &context);
math::Gemv<float, CPUContext>(
CblasNoTrans, N, D, 1, Ydata, sum_multiplier, 0, scale, &context);
// (4) Do division
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
for (int j = 0; j < D; ++j) {
Ydata[i * D + j] /= scale[i];
}
}
}
(1) Softmax 函数的输入包括一个$N \times D$维的评分矩阵Xdata,其中N为batch size,D为类别数。Ydata是softmax的计算结果。
(2) 为了避免数值错误,可以先把每一个样本的评分都减去最大评分。其中 math::Gemm 是General matrix multiply 函数,可以计算两个矩阵相乘。这里是把Xdata减去每一行的最大值放到了Ydata里。
(3) 计算$e^{f_{y_i}}$ 和${\sum_j{e^{f_{y_j}}}}$
(4) 计算$\frac{e^{f_{y_i}}}{\sum_j{e^{f_{y_j}}}}$
有了Softmax的输出结果,交叉熵只需把真实标签对应下的值求log并取相反数即可: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
Ydata[i] = -log(std::max(Xdata[i * D + labelData[i]], kLOG_THRESHOLD()));
}
适用于回归的损失函数
回归任务需要预测一个实数值,比如房价。此时通常用范数来定义损失函数,比如L1、L2范数等。
L2 Squared norm
L2平方范数描述的是预测值和实际值的L2范数距离,下面是对单个样本的计算公式:
$$L_i=||f - y_i||_2^2$$
L1范数则是把各个维度的差异累加起来:
$$L_i=||f - y_i||_1 = \sum_j|f_j - (y_i)_j|$$
相比于L1范数,L2范数更适合求导,但是L1范数却更鲁棒。
从优化方面看,L2范数会比Softmax、SVM loss难优化得多,因此要尽可能地将问题建模为分类问题求解。
其它损失函数
除了分类和回归,还有多种属性的分类问题,每个样本可能同时拥有多种属性。这时需要对每一种属性训练一个2类的svm loss。
另外,还有所谓的结构化预测问题(Structured prediction),这里labels可以是图或者树的结构。
以后有时间再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吧。
正则化损失
前面介绍的都是data loss,在实际的应用中,通常会再加上正则化损失:
$$\lambda R(W)$$
这里的函数R(W)可以是L2范数(和0向量的L2范数距离),称为L2 regularization
$$\frac{1}{2}\lambda W^2$$
这里加上的系数是为了求导方便。
也可以是L1范数,称为L1 regularization:
$$\lambda|W|$$
总结
目前用的最多的损失函数是带正则化的SVM loss和Cross-Entropy loss,实际上这两种loss是很类似的。前者的loss有一个max的截断,后者更加连续。可以说在不同的场景下有各自的优缺点,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都试一试比较一下。